大槌
见大椎条。
见大椎条。
古病名。见《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又名瘴毒脚气。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芒种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又名食劳黄、黄胖。多因脾虚宿有食积,劳伤过度,湿热虫积所致。症见肤色萎黄,面浮足肿,口淡口苦,脚痠,气急,腹胀泄泻,脉虚弦等。治宜培脾益血,清化湿热。方用大温中丸、小温
出《素女经》。亦名俞鼠。指阴蒂。
阴分有病,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功能,出现阴虚阳浮或阴盛格阳等病变。
病名。即羊痫。癫与痫通。《景岳全书·杂证谟》:“癫,即痫也。……马痫、牛痫、猪痫、羊痫、鸡痫者,即今人之谓羊癫、猪癫也。”《石室秘录》卷一:“羊癫之症,忽然卧倒,作羊马之声,口中吐痰如涌,多痰迷心窍,
宋代医疗福利设施。据载系专门为供给四方宾客及士族患病所需药品和食物而设立的机构。
见《本草纲目》。为螳螂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医学入门从书条。
《疡医大全》卷七方。又名醉消散。黑牵牛子(头末)、母丁香、何首乌、槟榔、荆芥、三棱(醋炒)、莪术(醋炒)、熟地黄、巴豆、五灵脂、大黄、白豆蔻仁、桂枝、穿山甲、当归、赤芍药、川乌、小茴香、草乌、炒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