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指鬾病兼有发热,大便黄而恶臭者。治法见大便恶臭条。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以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官阶正三品。
即妊娠。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丢了棒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条。
①见清·汪连仕《采药书》。为土大黄之别名。②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为景天三七之别名。各详该条。
书名。3卷。清·黄惕斋辑,刊于1756年。本书系据《达生编》增补改编而成。分述胎前、临产和产后等多种病证。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即位于胸骨剑突之中心处。主治心痛。艾炷灸3~5壮。
《素问》篇名。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经有余和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变。指出经气在四时中所主的部位,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并说明其原因,提出四时针刺的部位,以及因逆四时经
泛指颈项,或专指颈项的前部。参见颈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