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本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咀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它的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颔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2)。

图32

猜你喜欢

  • 石三七

    见《草药手册》。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 虞庶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仁寿(今四川仁寿)人。后弃儒习医。1064~1067年(治平年间)作《注难经》5卷,已佚。

  • 耳溃

    病证名。耳中溃烂有少量脓液。《幼科金针》:“小儿肾经气热,其气上冲耳中,水湿停留,搏于气血而成。发无寒热,不哭不知者,为耳溃,久而不治,恐成耳聋。先以棉球取出其脓,宜红绵龙骨散吹入。”

  • 离经脉

    离其经常度数之脉。《难经·十四难》:“脉有损至(注:损为减,至为进)……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此外,孕妇临产时,脉象突然一反常态,

  • 五华

    五脏精气荣华于体表的组织或部位。《素问·六节藏象论》:“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面、皮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明润光泽为各

  • 筋癫疾

    病名。指癫病深入于筋者。《灵枢·癫狂》:“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参见癫条。

  • 吴端所

    【介绍】:见吴中秀条。

  • 细水麻叶

    见《湖南药物志》。为赤车使者之别名,详该条。

  • 蚕纸

    出《肘后备急方》。即蚕退纸,详该条。

  • 仙遗粮

    见《滇南本草》。为土茯苓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