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诗词古文>鲍廷博生平

鲍廷博生平介绍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嘉庆八年钦赐举人。藏书极富。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进家藏善本六百余种,大半为宋元旧籍,为天下献书之冠。又校刻《知不足斋丛书》。勤学耽吟,不求仕进。有《花韵轩咏物诗存》。>>查看鲍廷博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曾一度迁居桐乡县青镇(今乌镇)杨树湾,实际生活于杭州一带。家世经商,殷富好文,父鲍思诩,不惜巨金求购宋元书籍,筑室收藏,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室为“知不足斋”。

  鲍廷博为歙县秀才,亦勤学好古,不求仕进,喜购藏秘籍,久之,藏书甚富。他与江浙一带著名藏书家频繁交往,互相借抄,并广录先人后哲所遗手稿,八十余岁仍往来于杭、湖、嘉、苏数郡之间,所抄书籍不计其数,仅流传至今有名可稽者即有140余种。浙江学政阮元每于按试嘉湖之便,乘小舟至杨树湾观所藏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共收书3503种,廷博长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6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从此,知不足斋之名上达朝廷。次年,得褒奖,赏赐了内府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及《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等。

  乾隆四十年,《四库全书》修成后归还其原书,乾隆皇帝在其《唐阙史》和《宋仁宗武经总要》二书上题诗,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廷博非常高兴,深受鼓舞,遂立志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将家藏善本古书公诸海内,前后共30集,207种,781卷,其中后4集为其子鲍士恭、孙鲍正言续成。

  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广搜遗编,凡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画、诗文集、书目等皆择优收入。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精细,每得一书,必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极受时人称道。 卢文弨《微刻古今名人著作疏》评论鲍廷博刻书说:"吾友鲍君以文者,生而笃好书籍,于人世一切宝贵利达之外,复不私以为枕秘,而欲公之。晨书暝写,句核字仇"。丛书每成一册,即以进献朝廷。又刻《销夏记》、《名医类案》、《聊斋志异》等行世。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刻刊之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该书现存最早刻本。

  廷博不仅嗜书,而且博学,浙江学政阮元说廷博“家藏万卷,博极群书,虽隐僻罕见著录者,问之,无不知其原委”。善诗,作《夕阳诗》20韵、《咏物诗》1卷,另有《花韵轩小稿》2卷。

  嘉庆十八年(1813),浙江巡抚方受畴向廷博传达仁宗皇帝旨意,询问《知不足斋丛书》刊刻情况,廷博续刊至26集呈受畴,受畴具疏呈仁宗皇帝,仁宗称赞廷博好古博学,老而不倦,加恩赏给举人。时廷博已86岁高龄。次年,第27集将成时病逝于杨树湾。其子鲍士恭秉父志,刊至30集。鲍廷博藏书特别值得称赞之处是他的"以散为聚"的藏书思想,所谓"以散为聚"主要表现为以刻书的方法把书存之于世。所以他在中国出版史上亦有一定地位。

  鲍廷博博览群书,对古籍真伪、版本优劣及收藏钞刊之经历知之尤详。阮元任浙江巡抚时,曾从其访求古籍,探讨校雠,极赞其知识之渊博,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君所读破者奚翅数万卷哉?”并赠诗称“当世应无未见书”。廷博天性宽厚,好交结,重情谊,时以珍本古籍投赠友人。遇贫而好学者,辄贻以全套丛书。

  乾隆五十六年(1791),芳椒堂主人严元照过知不足斋,廷博赠以宋椠残本《周益公书稿》2册。其书纸墨古雅可喜,严氏如获至宝,即书跋语三则于书后。是年冬,知不足斋遭火灾,部分书籍被焚。受其赠书者,以黄氏士礼居、汪氏艺芸精舍为多。道光、咸丰年间,抄校诸本多归归安丁氏、仁和劳氏丹铅精舍及吴兴陆氏十万卷楼(皕宋楼)。

  光绪六年(1880),其曾孙鲍寅以朝廷赐书之在杨树湾者,献呈西湖文澜阁宝藏。

猜你喜欢

  • 玄觉

    (666—714)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温州龙兴寺。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永嘉集》。

  • 李源道

    元关中人,字仲渊,号冲斋。历官为四川行省员外郎。卜居蚕茨,植竹十万个,名万竹亭,兄弟对床,吟哦其中。累迁翰林侍读学士。仕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有《仲渊集》。

  • 萧德言

    萧德言(557—654)南朝陈、隋唐文学家。字文行。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后落籍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朝陈亡,徙关中,后至京师。隋文帝仁寿间授校书郎。唐太宗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时李治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赠太常卿,谥博。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参与编撰《括地志》,著有《萧德言集》30卷。

  • 程自修

    程自修,字忘吾,洛阳人。读书城东门,隐居不仕。金末,元好问荐授礼部郎中,自修闻之,弃家南去。

  • 郑性之

    (1172—1255)福州人,初名自诚,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宁宗嘉定元年进士第一。历知赣州、隆兴、建宁府。理宗端平元年,召为吏部侍郎,奏请开言路,肃朝纲。嘉熙元年,累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建请冲要之处增守备。后加观文殿学士致仕。卒谥文定。

  • 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后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 刘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 顾敻

    [约公元九二八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无考,约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前蜀王建通正时,(公元九一六年)以小臣给事内庭。久之,擢茂州刺史。后蜀建国,敻又事孟知祥,累官至太尉。性好诙谐,仁前蜀时,见武官多拳勇之夫,遂作武举谍以讥刺他们,一时传笑。敻工词,作风间似温庭筠,今存五十五首(见花间集及唐五代词)。

  • 刘汲

    刘汲(?-1128年)字直夫,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宋哲宗绍圣四年中进士,知开封府鄢陵县。历通判隆德府、河中府,辟开封府推官,谪监蓬州酒税。宋钦宗时,起为京西路转运副使,驻守邓州。高宗建炎元年,加直龙图阁学士、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抗击金军,力竭而亡,褒赠太中大夫,予谥忠介。

  • 任询

    金易州军市人,字君谟,号南麓。为人慷慨多大节。书为当时第一,画亦入妙品。海陵正隆二年进士。历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致仕卒,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