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黄冈县志

黄冈县志

①十卷,明茅瑞征修,吕元音、王同轨等纂。茅瑞征,字五芝,浙江归安县人,进士,官黄冈知县。吕元音,字节之,本县人,举人。王同轨,字行甫,本县人,贡生,官南太仆寺主簿。万历中叶,黄冈入版籍已有二百余年,县乘缺如。吕元音等博稽文献,编辑县志,采取通志及郡志者十分之三,搜索残简断碣十分之七。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此志告成刻印。卷首无凡例,卷末茅瑞征后序。此志选举、人物两卷缺,舆地志于疆域古迹山川形势,建置志于公署关津,采录精确。田赋志详述租赋、徭役增减,沿革之故,及闾阎疾苦,民俗俭奢,低回讽叹,使读者得张弛损益之意于言外。艺文志取各家专集,录关于一县典章文物,序记居多,诗赋甚少。此志虽属创修,其参酌弃取可称繁而不芜,简而不略。一时称为善本,有光绪十年(1884)刻本。② 六卷,清董元俊修,孙锡蕃纂。董元俊,字渭岸,陕西华阴县人,进士,官黄冈知县。孙锡蕃,字斐臣,本县人,贡士,官山东霑化知县。按县志万历三十六年(1608)县令茅瑞征创修,一时称为善本,至康熙时已历六十余年,县令屡易,其间政治风俗,时异事易,而县志未经续修。董元俊延孙锡蕃等重为编辑,康熙十二年刻印。共六卷,仅存抄本,缺首卷,卷二职官、公署、仓廒、学校、科贡、武励、秩祀、陵墓、古迹、寺观,卷三名宦、人物,卷四至卷六艺文、摭闻、杂志。茅志纲举目张,次第井然,此志变更其例,而纲目不分。此志星野、形势,孙锡蕃悉力独裁,卷一编目为舆地,公署、学校二志沿抄旧志,名宦、人物二志补入甚少,其余采访所得无甚重要。③ 二十卷,首一卷,清王凤仪修,胡绍鼎纂,王正常续修。王正常,字方山,四川泸州人,举人,乾隆五十一年由咸宁知县调任黄冈知县。在官七年升山西郡丞去。县志于康熙十二年(1673)县令董元俊修,力从简略,成书六卷。乾隆二十四年(1759)县令刘煊、蔡韶清重修,今无传本。王正常依据茅志,重加补辑、成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印。此志地理、建置二志,沿革、星野、山川、物产、公署、津梁,今昔无异,无可增加,一遵茅志。此志特立学校一门,附庙学、祭典、书院等类。康熙距其时三十余年,其间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此志人物增为四卷,采访甚广。艺文志,前列诗赋,仍录茅志,其所增益,皆有关县治。此志仿模茅志,体例谨严,远胜旧志。④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俞昌烈修,王柏心、谢菼等纂。俞昌烈字鸿甫,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监生,官黄冈知县。王柏心,字子寿,湖北监利人,进士,官刑部主事。谢菼,名道垲,字惕夫,本县人,举人,官泗州知州。按县志乾隆五十四年(1789)县令王正常补修,道光十一年(1831)县令李锦源延陆炯、王德新重加修辑,一县事实,采访不易,未竣中止。俞昌烈莅任,延王柏心等搜其残稿,仍以王志为根据,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开局,经五月志成刻印。各类遵守王志,略有变更。此志纲目分清,增新补旧,后者览之,不必周历四境。但按籍以求,而一县远迩利病,显豁毕呈。⑤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戴昌言修,刘恭冕纂。戴昌言,字禹卿,安徽合肥人,举人,官黄冈知县。刘恭冕,字叔俛,本县人,举人,主讲经心书院。按县志以茅志为最善本,乾隆王志,道光俞志均因之。戴昌言以俞志最近,取为底稿,重加采访,参酌补辑,光绪七年(1881)刻印。此志以图经为重,仍以新旧各图冠诸卷首。沿革无所更改,全遵旧志,星野后添载日出入时刻表,晷刻高弧表,遵一统志推定。山川、古迹、建置、学校各附艺文。户口、田赋多仍旧志,新定漕章,特为加入。积贮、内军、储仓、丰备、仓社新建者详载。水师分防,长江营制定于同治八年(1869),卷首增绘长江图,列其秩于武秩之次。黄冈为郡首县,名宦耆儒代有其人,武备素未讲求,而咸丰同治年间,兵燹频经,烈士殉难,前后计数千人,此志广为搜罗,依类补列。人物志增至十卷。细阅全书,其体例与俞志同,损益之间,颇具卓识。

猜你喜欢

  • 定庵类稿

    四卷。宋卫博撰。卫博,生卒年、字、原藉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前后在世。其生平履历及事迹亦不详,仅知其曾参戎幕,奉使至金,未行而止。乾道四年(1168),以枢密院编修官致仕。卫博擅长表奏四六,所作大多

  • 毛诗名物图说

    清徐鼎撰。鼎字实夫,号雪樵,江苏吴县(今属江苏)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有作者自序。书前发凡曰:“诗之为教,自兴观群怨,君父外终之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故不辨名,胡知是义?不见物,胡知是名?”故此书首在图

  • 紫微杂记

    见《紫微杂说》。

  • 中庸原文集解

    一卷。清胡清瑞(详见《论语赘说》撰。首有自序,认为朱子对《中庸》虽无所增删移动,而所释多违经传。《中庸》两言达道,都是解释首节的“道”字,说喜怒哀乐皆中节,称之和,和乃天下之达道。又述孔子之言,以君臣

  • 夏小正疏义

    四卷(附《释音》《异字记》)。清洪震煊(1770-1815)撰。洪震煊,字檆堂,洪颐煊弟、拔贡生,精于经学。是书以传文为主,实事求是,不敢妄改传意,深合疏家体例。依其自序所云,是书“解必衷诸古训,说或

  • 鹤泉文钞

    二卷。清戚学标(生卒年不详。)撰。戚学标字翰芳,号鹤泉,安徽太平(今黄山)人。少年从师齐召南,称高足。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因性格耿直,每与上司不合,被罢官。后改任宁波府教授,

  • 孙子十家注

    十三卷。宋吉天保辑,清孙星衍、吴人骥校。吉天保字里不详。《孙子》一卷十三篇已有著录。《孙子》注本据《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诸家书目记载极多。然今传世宋以前注家寥寥。

  • 续明纪事本末

    十八卷。清倪在田(生卒年月不详)撰。倪在田,字子新,又字田甫,号苕村,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诸生,留心南明史事,著有《扬州御寇录》等。《续明纪事本末》,为《明史纪事本末》续编,体例悉同。对史料广泛搜

  • 古学考

    不分卷。廖平撰。《古学考》是作者将十四年所成的《辟刘编》改订而成的。卷首有廖平的《自记》。《自记》曰:“丙戌刊《今古学考》,求正师友。当时谨守汉法,中分二派。八年以来,历经通人指摘,不能自坚前说,谨次

  • 嵩渚集

    一百卷。明李濂(1488-1566)撰。生平事迹详见《祥符乡贤传》条。此集诗三十八卷,文六十二卷,为李濂自己编订。《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其作:“皆于七子之外,自为一格,大抵笔锋踔厉,泉涌飚驰,而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