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五十二卷。明李时珍(1518-1593)撰。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即行医,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系当地名医,曾做过“太医吏目”,著有《四珍发明》、《艾叶传》、《痘疹证治》等著作。李时珍受父亲影响极深。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却无心功名,终于继承家学,弃儒从医,博通医籍,医术精良,名重一时,官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李时珍勤奋学习,广泛搜罗,曾闭门读书达十年之久。精通古代经史子集各部著作,于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造诣甚深。对于考释药物名称、药性、治疗等方面,均取得良好基础。同时又躬身实践,向农夫、渔夫、车夫、手工业工人学习技艺,进行临床药理实验。比如为了区别蓬虆的五种不同品种、他亲自采集,一一比较,并与古书《尔雅》相对照。李氏认为古籍所载旧药讹错疏漏较多,有重新估价、补充、订正、整理之必要。尤其是前代本草存在问题更多,如分类不详,名目错讹,以及新发现的药物未有著录等,便有重编本草之志。遂遍访名医宿儒,广泛搜集民间验方,远涉深山旷野,采集药物标本,摹绘图像,并检阅八百余种有关文献,以《类证本草》为底本,结合自身经验,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撰成此书。此书直到李时珍晚年才开始雕板,刊板雕成时,未及成书,李时珍便去世了。本书共一百九十万字,五十二卷。全书把药物分十六部,六十二类。十六部为水、火、土、金石、草、果、菜、谷、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每部中又分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蔓草、毒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九类。谷部分为麻麦稻类、稷粟类、菽豆类、造酿类四类。共收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前人新增三百七十四种。新增品种多为西北、西南地方药物和宋以后由于海外交通发达的舶来药物,如葡萄、胡萝卜、南瓜、甘薯、三七、茉莉、郁金香、樟脑等之类。其中整理《证类本草》药物一千四百七十九种,取金元诸家所载三十九种。附方一万余首,插图千余幅。卷一、卷二为序例,包括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脏腑标本用药式,以及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诸药,用药凡例和禁忌,为总论性质,于阴阳标本,君臣佐使论最为详析。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举百多种疾病常用药,便于临床择用。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品总论。对每种药物又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诸项,均引历代名家论说,加以补充评论。本书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我国医药科学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编写体例上,本书具有“振纲分目”、“纲目分明”的特点,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按自然属性分类,把矿物药分作水、火、土、金石四部;植物药物分作草、谷、菜、果、木五部;动物性药物分作虫、鳞、介、禽、兽、人六部。同时系统地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知识,每种药物标一总目,作为“纲”,下面列目,包括解释药物名称的来源和依据,说明产地、形态和采集方法等,阐述炮制方法,说明药物性质,阐述药物功用,记述前人和他自己投入这种药的临床经验和对药理方面的探讨等方面论述。既支脉分明,又便于检索切合实用。此书十分注重实用,开辟了“百病主治”栏,把常见病分成一百七十七类,详细地记述每一类病的治疗方法,并且列出足够的药物,供开方时使用。同时每种药物后面都有附方,其中有八千一百六十一个药方为李时珍亲自从民间采集。全书规模宏伟,资料丰富,纠正旧本草错误,不仅为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是一部详明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专著。书中共记载植物一千零九十四种,对植物的品种、形态、气味和医疗功能都有详细的记载,并附有精细的插图,为植物标本的采集、辨认及分析、比较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书中记载矿物二百七十六种,其中对金属和化合物的产地、形色、鉴别、采掘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对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及蒸发、蒸馏、升华、结晶、沉淀等技术亦有记载。此书是一部内容十分广泛的科学著作,对我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李时珍亦为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有很大贡献的药学家,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在为此书作序时称:“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如入金谷之园,神色夺目”。评价颇高。此书刊印后影响极大,国外亦有多种译本。被誉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或“中国植物志”。但李时珍对所搜集的大量资料缺乏精密选择和系统整理,引述前人论述处颇多删改,是为此书不足。李时珍著述丰富,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医著,文学方面有《唐律》、《所管诗》等书。《本草纲目》为其代表作,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金陵胡承龙刊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书业堂刊本,《四库全书》本,1977年人民出版社刘衡如校勘本。

猜你喜欢

  • 燕丹子

    三卷。作者不详。内容是记述燕太子丹派荆柯行刺秦始皇的故事,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记大同小异。此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至《隋书·经籍志》始载入小说家。书中的故事在东汉时应邵的《风俗通》、王充的《论衡

  • 增订中州全韵

    二十二卷。清周昂撰。周氏字少霞,琴水人。周昂即为沈氏《曲韵骊珠》作序者。是书又名《新订中州全韵》。此书特点有二:(一)另立“知如”韵,分为二十二韵。清刘禧延《刘氏遗著》评曰:“近周少霞竟分此韵(指鱼模

  • 昭代名人尺牍

    二十四卷。清吴修辑。吴修字思亭,曾刻梁同书之书为《青霞馆帖》。此帖辑清初至乾隆、嘉庆时尺牍六百余家,计七百余通。自有刻尺牍者无有如此帖之美备,聚东南收藏家四十余人之秘笈,阅之十有余年,可谓广博,而当中

  • 剡源戴先生文集

    三十卷。元戴表元(1244-1310)撰。戴表元字帅初,一字曾伯,自号质野翁、充安老人。庆元奉化(今属浙江)人。宋咸淳进士,任建康府教授。元大德中授信州路教授。调婺州,移疾归。《元史》有传。此集又称《

  • 河南程氏全书

    六种,六十四卷。又名《二程全书》。宋程颢、程颐撰,宋朱熹辑。六种为《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朱熹编)、《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朱熹编)、《河南程氏文集》十二集遗文一卷附录一卷(十二卷中程颢四卷

  • 梦村集

    二卷。清朱纬(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朱纬字义俶,历城(今山东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由岁贡生官邱县训导。著有《梦村集》。是集凡二卷,朱纬七十四岁时所作。诗清浅为而有脱洒之致。集中有《七十自寿诗》,

  • 直隶泸州志

    十二卷,清沈昭兴修,余观和等纂。沈昭兴,历任三台县知县、泸州知州。泸州志,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续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兹编则为续乾隆志而作。《直隶泸州

  • 周易经疑

    三卷。元涂溍生撰,自刻本。涂溍生字自昭,宜黄(今江西宜黄)人,曾任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其事见于《江西通志》,称其著有《易义矜式》。朱彝尊《经义考》载其有《易主义》一卷,注已佚。柯劭忞考证,此书应名为《经

  • 字学正本

    五卷。清李京(生卒年不详)撰。李京字元伯,高阳(今属河北)人。是书以小篆为本,正偏旁之不正者,故名“正本”。其所辨正者,多得之于周伯琦《六书正讹》和张有《复古编》。如《复古编》“崇”字下注云:“别作‘

  • 高僧传

    十四卷。梁代释慧皎(497-554)撰。慧皎,俗姓氏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他博通内外学。对佛教经律尤有研究。住会稽嘉祥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每当春夏则讲说弘法,秋冬则专心著述。他还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