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惕斋经说

惕斋经说

四卷。清孙经世(1783-1832)撰。经世字济侯,号惕斋,福建惠安(今惠安县)人,学者,陈寿祺弟子。道光辛卯优贡生,参加廷试时,死于京城,享年五十岁。经世少时喜读《近思录》,后沉研经义,深于理学,而治经又穷探训诂。曾宣称:“不通经学,无以为理学;不明训诂,无以通经;不知声音文字之原,无以明训诂。”又说治经当体之身心,用之家国。曾试图编定经义,纂集古今论学谈治之类加以辨明,名叫《通经略书》,因壮年去世,未能成功。除本书外,还著有《说文会通》十六卷、《尔雅音疏》六卷、《释文辨证》十四卷、《韵学渊源》四卷、《十三经正读定本》八十卷、《诗韵订》二卷、《经传释词续编》八卷、《周易本义发明》十二卷、《四书集解》十二卷、《春秋例辨》八卷、《孝经说》二卷、《夏小正说》一卷、《读经校语》四卷等。根据经世弟子陈金城所写经世传记,《惕斋经说》应为六卷,本书仅有四卷,当是校刊时合并了。书中说虞周朝数,最称博辨。认为朝礼所垂,其为非常之举者,不可以年计,而常礼则是虞时把诸侯分为四部,部各一岁,四岁而周。至周则把诸侯分为六部,部各升降一岁,六岁而周。以四岁为周,是因为合计巡守之岁,共为五岁,统括四部计算,则是五载四朝,从各部计算,则是五年一朝。大体上是依据《尧典》与《王制·大行人》为准则,而驳斥了马、郑、孔、胡、韦、王各家的谬误。解释《关雎》,认为如果象《传》、《笺》所说“哀乐”指太姒求女,那么诸侯和世子女媵已备,何须别求。更如《集传》所说,那么文王未娶之前,不应预先有宫人,即日为王季宫人,也应代为哀乐,所见极是。但认为是诗人追叙其事,代文王着想,则近乎臆断,鲁、韩及其他各家均别有解释。本书在字说方面尤其详明,如《诗》中还、睘、鹑、鸢、蒹、薕等字,《左传》中泽、疥、薳等字,《周礼》的稿、軓、轨、、齍等字,《礼记》的腯、肥、卺等字,《论语》中奡、逢、放、虑等字,以及诸经的裒字,都剖析至精。订改《释文》及《说文》五十多条,分为补备、删讹、考正、依定、据勘、参酌、兼存各体,尤其可证二书的得失。至于《说文解字假借考》一部分,搜摭广博,宜作专编。书中有徐树铭、苏廷玉所作二序,杜彦士所写挽诗六首、陈金城所撰传记一篇。苏廷玉就是刊刻经世遗书的人。有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猜你喜欢

  • 读大学偶记

    一卷。清邱壡撰。壡字铸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布衣。是篇随意涉笔,间有精切语。如谓心意知即物而生,当身合下都到。才格即致,才致即诚,才诚即正,才正即修。修身以下有本末,修身以上无本末。谓为民父母,与

  •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见《针灸甲乙经》。

  • 仪礼补逸

    九卷。元汪克宽(1304-1372)撰。汪克宽字德辅、德一、促裕,号环谷。安徽祁门人。少承家学,后从师于吴仲迁。中泰定乡试,会试以答策切直被黜,遂弃科举。汪克宽致力于经学研究,授徒于宣州,学者称怀谷先

  • 妙法莲华经论疏

    三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妙法莲华经论疏》是注解世亲菩萨所作的《妙法莲华经论》的专书。其《妙法莲华经论》中译本有两种,一是元魏勒那摩提译,僧朗、崔光等笔受。二是元魏菩提

  • 知服斋丛书

    五集,二十五种,八十五卷。清龙凤镳编。龙风镳,广东顺德人。生平事迹不详。丛书共分五集,第一辑收汉孙叔通《汉礼器制度》一卷等九种,多为汉人所著关于汉代官制、典章、礼仪等著作;第二辑收后魏阚骃《十三州志》

  • 阳山县志

    二十二卷。清万光谦纂修。万光谦字敬怀,浙江嘉兴人,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知县。明永乐间县令李黾始修县志,万历间二次续修,清顺治县令熊兆师复修。明志早已不存,《熊志》乾隆间尚在,而漫漶不可辨识。乾

  • 孝经义疏

    一卷。梁武帝(464-549)撰。清马国翰编辑。梁武帝即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南朝梁开国主。武帝博学能文,骑射、乐律、书法、围棋皆极精妙。即位后,大修文教,笃奉佛教,著述明

  • 三续千字文

    见《重续千字文》。

  • 古尊宿语录

    四十八卷。明代释惠然等集录。《古尊宿语录》宋代颐藏主集,四十八卷。其颐藏主集的《古尊宿语录》一书,广采南岳怀让以下马祖、百文、临济、云门、真净、佛眼、东山等四十余家唐、宋禅师语录,多为《景德传灯录》所

  • 叙异斋文集

    八卷。清赵衡(生卒年未详。)撰。赵衡字湘帆,河北冀州(今冀县)人。光绪举人。因善《韩诗外传》之说,故以“叙异”自名其斋。曾任信都书院监院,司书籍之责四年。以古文名一时。赵衡曾伴清代古文大家吴挚甫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