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亲录
一卷。清刘瓒(生卒年不详)撰。瓒,山东单县人。该书记其父刘弘甲寻亲经过。弘甲父兴邦官云南澄江府时,遇吴三桂叛,之后音信隔绝。十余年后,弘甲历尽险阻,终于找回父亲。前有康熙六十年(1721年)衍圣公孔毓圻序。末有弘甲孙刘资深续刻纪言,时为乾隆五年(1740年)。现存乾隆年刊本。
一卷。清刘瓒(生卒年不详)撰。瓒,山东单县人。该书记其父刘弘甲寻亲经过。弘甲父兴邦官云南澄江府时,遇吴三桂叛,之后音信隔绝。十余年后,弘甲历尽险阻,终于找回父亲。前有康熙六十年(1721年)衍圣公孔毓圻序。末有弘甲孙刘资深续刻纪言,时为乾隆五年(1740年)。现存乾隆年刊本。
十卷,清单此藩修,陈廷藩、蒋学元纂。单此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恩监,官知县。陈廷藩,广西北流人,副贡生,官县教渝。蒋学元,本县人。旧志始于明嘉靖间周应禄,后一百八十余年间政治人文,向皆吏人钞录
一卷。明佚名撰。该书记明太祖朱元璋的事迹,自起兵濠州始,至建国金陵。皆分年排载,颇为详备。盖于实录中摘出编次而成。但缺洪武三年(1370)正月以后事迹,约是撰写未竟之故。有《四库全书》本。
九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此书将《灵枢》篇目重新加以编次,分为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九类。对原书内容改动不多,但指出很多错简之处,如黄氏认为“经别”前十三段为
三百三十七卷。清陈允锡撰。允锡字亹斋,晋江(今福建晋江县)人,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进士,官平湖县知县,生卒年未详。所撰《史纬》一书,仿宋吕祖谦《十七史详节》体例,摘录历代史书精华。但繁简失
十六回。明董说(1620-1686)撰。董说字若雨,明亡后为僧,更名南潜,号月函,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他和反清志士有联系,曾参加复社,系复社主将张溥的学生,也曾从黄道周学《易》。据《乾隆乌程县志
① 一卷。明项撰。,浙江临海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年间(1368-1398)为按察司佥事。(据《江西志》)该书用古文《孝经》本。其诠释之文不务为深奥之论,而是循文衍义,按章标目,词意颇为简明,可谓经家不
二卷。清杨琪光撰。杨琪光生平事迹详见《经义寻中》。作者阅读崇文书局出版的《百子全书》时,以为书中多有弊端和歧异,兼有心得,随笔杂记,以成此书。作者于《百子全书》所收各书皆作论一篇,分别评述,颇似各书跋
三卷。美国狄考文(详见《形学备旨》)、赫先志(即赫士,详见《声学揭要》)合译。是基督教伦理学专著。全书分三卷,卷一论是非原理;卷二论遵理之善;卷三论遵命之善。从内容分类而言,前一卷讨论是非之体,即理论
二卷。清代蔡方炳编。蔡方炳见《增订广舆记》。此书原是作者父亲摘取前贤修身处事的格言、警语,分条编成一书,用以自勉,后来此稿遗失,作者另采集、摘编了历代诸儒学著述中的格言,仿照其父原稿的体例编纂而成。有
一卷。清胡亶(生卒年不详)撰。胡亶号励斋,仁和(今杭州市)人。博览群书,精研天文。是书所订经星四十五,二十八宿之外增以大角、贯索、天市、帝座、织女、河鼓、天津、北落师门、土司空、天囷、五车、参左肩、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