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山南麓的人”或“住在大山森林中的人们。”来源于肃慎,是元代“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的一支;但看法不一,或说与唐及其以前的鞠部落、北室韦和钵室韦有密切关系;一说应是以肃慎后裔靺鞨族为基础,吸收了北室韦和鞠部落成分。清文献记为索伦或索伦部。内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之分,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用其作为民族名称。清初居于精奇里江(前苏联结雅河)、牛满江(前苏联布列亚河)地区,专以狩猎为业。一说此为其主要部分居地,尚有另二支,一为使鹿的,即“喀木尼堪”,分布在贝加尔湖西北的勒拿河一带;一为使马的,散居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至迟在崇德六年(1641),索伦部已全部归清。从顺治年间(1644—1661)起,因沙俄入侵,进行英勇反抗后,大部分被迫陆续迁到黑龙江南、额尔古纳河东至嫩江两岸,与先后迁来的达斡尔、鄂伦春族等交错杂居。同被分编佐领,入旗籍,受布特哈总管衙门管理。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有的改事牧业或农业,现经营牧业者,主要居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从事农业者,主要在阿荣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少数尚以狩猎为生者,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境内。康熙三十年(1691),清政府令其“披甲驻防”,自此平时从事生产,“军兴皆听调拨”。其民以“骁勇闻天下”。在历代剥削阶级的利用和压榨下,清末已“积贫成弱,实有不能整饬之势”,到1945年解放前,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人口急剧下降。农牧业区早已进入封建制社会,少数从事狩猎的,解放时还保留许多原始公社制残余。无文字,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牧区使用蒙语文,农区使用汉语文兼达斡尔语。原信萨满教,现无神论思想有较广泛传播。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游牧和游猎的鄂温克人从1954年起,逐步实现了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在进行民主改革的基础上,1958年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生产迅速发展,生活不断提高,使人口迅速增加,据1990年统计,人口已由1957年的7200人增至26315人。

猜你喜欢

  • 望楼

    清代台湾高山族一些平埔人村社所构筑的了望哨楼。择隙地编藤架竹木高建而成,每逢禾稻黄茂至收获登场之际,村社派人登楼彻晓轮值守望,以防奸宄。

  • 阿鲁狄达力

    鄂伦春语音译, “鲁”亦作“路”。即雷神。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黑龙江省有些地区称呼与此不一,呼玛县一带曰“阿格迪达尔”,逊克县地区称附萨满体的雷神为“塔力路兰”。旧时鄂伦春人认为它是

  • 三藏志略

    书名。清沈宗衍撰。上、下两卷。主体部分成于乾隆(1736—1795)末年,补纂部分成于道光(1821—1850)中期。史实取材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岳钟琪率军入藏驱准噶尔,沿途所记之手稿,岳因军务

  • 四川规范彝文

    我国四川彝族使用的一种表音的音节文字。是在传统彝文的基础上,以彝语北部方言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根据笔画不多、结构简单、书写方便、字形美观的原则,选用传统彝文中819个字,分别表示标准

  • 绰尔

    参见“胡笳”(1579页)。

  • 元寿

    ①宋代云南大理(后理)国国王段智廉年号。?—1204年。 ②(550—612)北周、隋大臣。字长寿。河南洛阳人。鲜卑元氏(拓跋氏)。魏邵陵王元敦之孙,周凉州刺史元宝子。丧父,以孝闻,及长,颇涉经文。周

  • 放牧范围通令

    敦煌吐蕃藏文文书。见《敦煌吐蕃文献选》伯字1124号卷子。全卷7行。系吐蕃关于河西秋季放牧范围的通令。内容是:“通令九江之都噶、冈西、浦西:秋季来临,马需长时放牧,应依旧例,严管哨所,全部羔羊一头也不

  • 折御卿

    957—995宋代边将。党项族。折德扆次子。幼补节院使,兄知府州,署为兵马都校。兄徙镇,召为闲厩副使,知府州。太平兴国四年(979)从太宗征河东,与监军尹宪领屯兵攻岚州,破岢岚军,擒其军使折令图以献。

  • 摄图

    即“沙钵略可汗”(1131页)。

  • 额儿的失河

    见“多罗斯水”(8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