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楛矢石砮

楛矢石砮

肃慎及其后裔挹娄等使用的箭名。简称楛砮、楛矢或石砮。因箭杆以楛木、箭头以石为之而得名。为肃慎族系早期狩猎工具和武器,亦为远古至隋唐时向中原部族集团首领和中央王朝纳贡的贡物。传说中的舜禹时代,肃慎人即以此物来贡,《国语·鲁语》所载孔子与陈湣公使臣的问答为最早、最详,其中云周武王克商后,令周边各族献纳土特产品,肃慎氏即以其贡之;周王室常以珍玉分给同姓王侯,勉其尽忠,并将此物视同珍玉,分给异姓诸侯,“使无忘服”。先秦和汉唐时期史书中有关肃慎族系与中原来往的记事,无不叙及。据《三国志·魏志·挹娄传》记,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后世史官、文人写肃慎故地史事,皆言之娓娓。《大明一统志》女直条载,石砮“黑龙江口出,名水花石,坚利入铁,可锉矢镞,土人将取之,必先祈神”。清代,还有许多人到松花江和黑龙江一带寻找。《宁古塔纪略》说石弩石料产江中,为松脂入水千年所化,有纹理,如木质,绀碧色,坚过于铁,土人用以砺刃,名为昂威赫。《柳边纪略》则说,其长只三四寸,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可以削铁,而每破于石。实则��为树的一种,史载状如荆,叶如榆,据清代有关记事及比较语言研究,即桦树一类的杂木。石砮,据今东北各地的考古资料,乃取“矽化木(古代树木的化石)”、黑曜石、变质岩等为原料加工而成。

猜你喜欢

  • 洮儿河

    水名。洮儿,又写作洮尔、滔尔、淘尔、陶尔。始见于南北朝时史书,时称太鲁水(一作太岳鲁水、太沵水);唐称他(它)漏河(所指包括今洮儿河注入嫩江后之嫩江下游流段,有时还包括第一松花江);《辽史》作挞(他)

  • 孛兰奚

    蒙古语音译。一作不兰奚。指官府收留的流散人口和牲畜。唐、宋时有语曰:“阑遗”,意为:路有遗物,官方阑(截)取之,待人认领,否则入官。是为此语之语源。元代社会多逃亡农民及驱口,流散四方,世祖至元二十年(

  • 叶谛弥实

    见“也的迷失”(142页)。

  • 格桑章噶

    藏语音译。西藏地方铸造的银币之一。面值1.5钱。含纯银约75%,1909年铸造。较其余银币重量轻,质地较好,系以西藏民间银两打制而成。与“九松西著”、“甘丹颇章”、“觉阿尼西”4种银币通称“章噶噶布”

  • 先零羌起义

    西汉元康(前65—前61)中,汉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至湟水,先零羌豪要求渡湟水北畜牧,安国应允上奏。遭到赵充国等人的反对。后先零羌以为汉朝允许,相继渡湟水,郡县不能禁。神爵元年(前61),义渠安

  • 龙头目老

    解放前云南省金平、屏边等县瑶族地区村寨头人称谓。据说由来已久。各村寨普遍设置,通常包括寨老、寨主和龙师三人组成。通过选举产生,凡寨中成年男子,只要识字,有办事能力和办事公正及熟识宗教仪礼者,均可作候选

  • 北魏节闵帝

    见“元恭”(228页)。

  • 格罗格桑

    苗族古歌。苗语地名音译,泛指贵阳一带。流行于贵州西北部及贵阳附近地区。内容分3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杨老话”,歌词大意是苗族祖先杨老人被强大部落追赶,进入贵州,死于乌江上游三岔河一龙洞中,子孙遂散居乌江

  • 却吉牛勒

    清代四川德格地区八邦寺活佛。藏族。原住西藏噶玛丹萨寺,曾留学印度。德格土司丹世泽仁尊其为上师,迎到德格,修八邦寺,后遂成为该寺寺主,为藏传佛教(喇嘛教)噶举派中与黑帽系和红帽系不同的另一派系活佛系统,

  • 西强城

    古城名。《旧唐书·地理志》作马牧城。因在西强山,故名。故址在今青海东部,甘肃西南边境之西倾山。东晋末年吐谷浑王阿柴所筑,由其从子西强公吐谷浑敕来泥驻守。唐武德二年(619),置叠州,领合川、乐川、叠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