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峡口山
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清一统志·甘州府》:石峡口山“在山丹县东八十里。两峰相对,下有石井”。
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清一统志·甘州府》:石峡口山“在山丹县东八十里。两峰相对,下有石井”。
元至正末改两江道宣慰司置,治所在南宁路(今广西南宁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河池、百色等地区、广东怀集县及贵州罗甸县、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亨布依族自治
即今四川广元市西北之广坪河、羊模河。《水经·漾水注》:“汉水又西,径石亭戍,广平水西出百顷川,东南流注汉。”
①又名龙泉庵。在北京市西山支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是八大处中第五处。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泉从寺后峭壁流出,至前院经石螭吻(石雕龙头)注入水池。《日下旧闻考》卷103:“龙王堂,阶下有方池,深
明永乐三年(1405)置,在今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后废。
在今广西荔浦县北。《方舆纪要》卷107荔浦县:龙颈山在“县北一里”。
在今安徽祁门县东北。《舆地纪胜》卷20徽州:赤溪水“在祁门县东四十里”。《方舆纪要》卷28祁门县:赤溪水“在县东北。出黟县鱼亭山,西流五十里合大共水”。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洺州。治所在今河北广平县东北清漳。《元和志》 卷15清漳县: “南滨漳水,因以为名。” 唐会昌三年 (843)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河北省肥乡县东
即今安徽阜南县东北三塔集镇。清乾隆《阜阳县志》卷4:三塔集在“西南乡三十五里”。
金大定八年 (1168) 改宣化州置,治所在文德县 (后改名宣德县,在今河北宣化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万全、尚义、张北、崇礼、沽源县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镶黄旗、兴和、商都、化德县等地
又译斡亦剌,蒙古系部族。居地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色楞格河北至叶尼塞河上源锡什锡德河一带。元太祖时,其部长忽都合归降立功,遂以外剌部众置四个千户,均授与忽都合世袭统辖,并以次女及长子术赤之女下嫁其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