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津关
唐置,属永清县。即今河北霸州市。《旧五代史·世宗纪》: 五代周显德六年 (959) 四月,帝自乾宁军 “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十里。辛丑,至益津关……以益津关为霸州”。即此。
唐置,在今河北省霸州市。五代晋初地入契丹。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收复其地,置霸州。与瓦桥、淤口合称三关。北宋时为边防重镇。
唐置,属永清县。即今河北霸州市。《旧五代史·世宗纪》: 五代周显德六年 (959) 四月,帝自乾宁军 “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十里。辛丑,至益津关……以益津关为霸州”。即此。
唐置,在今河北省霸州市。五代晋初地入契丹。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收复其地,置霸州。与瓦桥、淤口合称三关。北宋时为边防重镇。
为古黄河支津。故道西起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东至开封市境内合古蒗荡渠。《水经·阴沟水注》:“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东南至大梁,合蒗荡渠。”是蒗荡渠分河水的渠道之一,故亦为蒗荡渠的另一名称。《水经·汳水注
即今云南开远市东之东山。明、清称乌充山。《明一统志》卷86临安府:乌充山“在阿迷州东一十五里。又名东山,尝有鸟飞集其上。其西有禄丰山, 又其西有蓬和山,三山相连,环抱州治”。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清一统志·怀庆府二》:五龙口“在济源县利丰渠西。即今永利渠。《府志》:五龙口即古枋口秦渠。魏司马孚垒石为门。隋怀州刺史卢贲引沁水灌田,名曰利民渠。唐节度使崔宏礼、刺史李元淳相继疏浚
一名牛戍驿。即今河南夏邑县西北牛王堌村。明嘉靖《夏邑县志》卷1《集店》:“牛王堌集,县西北五十里。”
在今甘肃永登县西。《方舆纪要》卷63庄浪卫:瓦窑渠“在卫西二里”。
元大德七年(1303)升全宁府置,属中书省。治所在全宁县(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赤峰市以北地。明洪武中废。元大德七年(1303年)升全宁府为路,治全宁县(今内蒙古翁牛特旗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南。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2: 浮梁县有倒湖镇。
清光绪九年 (1883) 改鸡笼厅置,属台北府。治所即今台湾基隆市。光绪二十一年 (1895) 被日本侵占,于1924年设基隆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设基隆市。清光绪元年(1875年)于鸡笼港置
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清史稿·地理志》 宁安府:东清铁路有“牡丹江站”。
亦称大良城。南宋淳祐三年(1243)建,为广安军治。在今四川广安县东北八十里大良乡。咸淳二年(1266)改为宁西军治。《元史·世祖纪》:至元三年(1266),“千户散竹带以嗜酒失所守大良平”。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