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淄河
在今山东桓台县南。《方舆纪要》 卷31新城县: 涝淄河 “在县东南。源出铁山,自张店至索镇店,西南入乌河”。
在今山东桓台县南。《方舆纪要》 卷31新城县: 涝淄河 “在县东南。源出铁山,自张店至索镇店,西南入乌河”。
即今河北元氏县东北十八里南因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0元氏县图: 东北有南因镇。在河北省元氏县东部。面积40.2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因,人口 5980。为县东北农贸中心。195
春秋燕都。在今河北雄县西北。《世本》: 燕“桓侯徙临易”。战国称易。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春秋时曾为燕国都。《世本》:燕“桓侯徙临易”,即此。战国时又称易。
北宋嘉祐七年 (1062) 置,属丰州。在今陕西府谷县西北。北宋置,在今陕西省府谷县西北。
①即今江西于都县西南三十六里新陂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9: 雩都县西南有新陂墟。②即今广东兴宁县西五里新陂镇。明嘉靖 《兴宁县志》 卷2: “五里曰新陂。”
春秋时小国。在今山东莱芜市东二十里。《春秋》:桓公十五年(前697),“邾人、牟人、葛人来朝”。杜注:“牟国,今泰山牟县。”古国名。春秋封国。在今山东省莱芜市东。《春秋》桓公十五年(前697年):“邾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北。《舆地纪胜》卷89广州:乱石山“在蒲涧后,(唐)杜审言诗曰:乍将云鸟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如欲坠”。即此。《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白云山”条:“乱石山在府东北二
①南朝梁普通中置,为怀仁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仁寿县东二里。西魏废帝二年(552)改为普宁县。②东魏武定七年(549)置,属义塘郡。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三十六里城头乡。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赣榆县西
①简称丰。亦作酆。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周文王灭崇国置丰邑, 自岐迁都于此。《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史记·周本纪》:西伯“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后武王
西晋沿袭东汉以来旧制,分境内为十七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后,共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州。晋初沿袭魏制,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
即今山东枣庄市西邹坞镇。明初设巡司于此。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东北部。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邹坞,人口 8500。宋代邹、邬二姓建村,故名邹邬,后演变为今名。明初设巡检司于此,属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