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奥龙河镇

奥龙河镇

亦名奥龙镇。在今安徽无为县东一百二十里。《明史·地理志》 无为州: “东有奥龙河镇巡检司。” 《清一统志 · 庐州府》: 奥龙河巡司“旧在无为州东 一百二十里,后移州东九十里白茅嘴”。


猜你喜欢

  • 宛温县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牂柯郡。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三国蜀建兴三年 (225) 为兴古郡治。西晋郡治他移,仍属兴古郡。东晋复为郡治。永和三年 (347) 后改宛暖县。古县名。

  • 岭南道

    ①唐贞观元年 (627) 置,为全国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云南南盘江以南及越南北部地区。开元二十一年 (733) 置岭南道采访处置使,治所在广州 (今广东广州市)。为十五道之一。

  • 周墅镇

    亦作周市。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北二十里周市镇。明嘉靖 《昆山县志》 卷4: “周市,县东北新塘。”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新阳县记: “周市在城东北二十里。” 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昆山县周墅镇,

  • 玉河

    ①又名御河。即今北京城内、外金水河。《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南,注大通河。”②即今新疆西南部和田河及其东西源。因产玉得名。《梁书·西北诸戎传·于阗》:“有水出玉,名

  • 巴彦苏苏

    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清同治元年(1862)于此置呼兰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改置巴彦州。1913年改为巴彦县。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巴彦“县治土名巴彦苏苏”。

  • 通州

    ①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万州置,治所在石城县 (隋改通川县,即今四川达川市)。唐杜佑《通典》: 通州 “以居四达之路,故名”。隋大业三年(607) 改为通川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改为通

  • 北石窟寺

    又称寺沟石窟。在今甘肃西峰市西南五十里复钟山崖壁上。据清乾隆六十年《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及《镇原县志》引自唐碑记载,北石窟为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川刺史奚康生开始建造。分上、中、下三层,南北长12

  • 梓潼帝君神祠

    即梓潼庙。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二十里七曲山大庙。《明史·礼志四》: “梓潼帝君者,记云: 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

  • 北砦山

    在今福建龙岩市北。《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龙岩县:北砦山在“县治后,县主山也。一名后山,员耸如覆釜,亦名覆釜山”。

  • 奎屯

    亦作奎墩。清置军台。即今新疆奎屯市。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11: 奎屯 “在库尔喀喇乌苏东五十里。东有长河,当孔道。旧为布尔古特台吉尼吗游牧处”。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1: 奎屯郭勒图“蒙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