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等处宣慰司
元至元九年(1272)置,治所在河州路(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及甘肃洮河以西,礼县,武都、文县一带。明初废。
蒙古置,治河州(后改为路,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今青海省黄河以南的河曲及甘肃省、四川省境的洮河、白龙江、岷江上游一带。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
元至元九年(1272)置,治所在河州路(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及甘肃洮河以西,礼县,武都、文县一带。明初废。
蒙古置,治河州(后改为路,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今青海省黄河以南的河曲及甘肃省、四川省境的洮河、白龙江、岷江上游一带。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
①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北松韶。《清一统志·曲靖府》: 松韶关 “在沾益州南一百里。旧有土巡检司李姓。今裁,改置关”。②明宣德九年 (1434) 置,在今云南沾益县北松韶关。后废。
北宋元祐四年(1089)升延州置,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甘泉、延长、延川、安塞等市县地和延河、大理河上游流域。元改为延安路,辖境有所扩大。明复为延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清属
1930年置,属青海省。治所在都兰寺(今青海乌兰县东北)。1932年迁至希里沟 (今乌兰县驻地)。1951年迁驻香日德 (今都兰县西南)。1959年迁察汗乌苏 (今都兰县)。在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治所在交城县(今山西交城县)。天圣元年(1023)改为交城县。明道二年(1033)复置,宝元二年(1039)属太原府。金废。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治交城县(今山
即今山西五台县东七十里高洪口乡。明洪武九年 (1376) 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七年 (1742)裁。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三台村。东汉末曹操所筑。为邺都三台之一。《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 建安十八年 (213),“作金虎台”。《水经·浊漳水注》: “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 北周毁,今仅存土阜
1913年改兴义府置,属贵州贵西道。治所即今贵州安龙县。1923年直属贵州省。1931年改名安龙县。旧县名。本兴义府直辖地方,1913年裁府改县并改名南笼,治今贵州省安龙县驻地新安镇。1931年因“原
清乾隆四年 (1739) 置,属福宁府。治所在桐山南麓 (今福建福鼎县)。《清史稿·地理志》:“东有福鼎山,县以此名。” 1913年属福建东路道,1914年属闽海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古旧县名。清
在今江苏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西麓白马村。常遇春 (1330—1369),字伯仁,怀远 (今属安徽) 人。明初名将。洪武二年 (1369) 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赐葬于此。墓碑系清同治十年(1871
即小钦岛。在今山东长岛县北,大钦岛之北。《新唐书·地理志》:“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宋会要辑稿》第186册兵29载:北宋政和八年(1118)五月二日臣僚言:与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