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

原意是说儒者以仁为己任,虽师亦无所逊。后则泛指应该做的事就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推让。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说,如果遇见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老师,也不应谦让,而应主动地去做。

【出典】: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


偏正 遇到应做的事,不推诿,主动去做。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高和《越轨诉讼》:“赵雅兰拦了一辆车,两人把东西搬到车上,赵雅兰坐后边,张警察~地坐到了司机旁边。”△褒义。用于描写积极主动做事。→义不容辞自告奋勇 责无旁贷 义无反顾 毛遂自荐↔善为我辞 推三阻四 萎缩不前


解释当:面对。让:谦让,辞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主动去做,绝不推诿。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仁”。“仁”就是维护宗法关系的道德规范,包括忠孝、信义、智勇、爱人等广泛的内容。在儒家的观念中,天、地、君、亲、师都是顶礼膜拜的对象。但是,孔子在这里说:“面对仁义的时候,不必和老师谦让。”似乎老师都可以不尊重,其实并非这样。

孔子讲这句话的目的,在于教育弟子们以仁爱为己任。面对仁义之事,应当勇往直前,决不推诿。宋人邢昺也注释说:“这句话说的是施行仁义的急迫。弟子之道,在于做事时应当谦让于老师。但是假如面对的是施行仁义之事,就不必再和老师谦让了。”

现在“当仁不让”的含义已经扩大,不但仁义之事应当主动去做,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也都应当自觉主动地去做。

近义义不容辞

反义推三阻四

例句

他以一种当仁不让的神气立刻接受了委托,兴奋地跳着去了。


【词语当仁不让】  成语:当仁不让汉语词典:当仁不让

猜你喜欢

  • 沉默寡言

    很少说话。寡:少。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南岳玄泰上坐,不知何许人也,沉静寡言,未尝衣帛。”并列 态度肃穆,不爱谈话。语出《旧唐书·梁崇义传》:“梁崇义……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向

  • 宝鉴

    宝镜。《新唐书.张九龄传》,“千秋节,公、王并献宝鉴。九龄上《事鉴》十章,号‘千秋宝鉴录’,以伸讽谕。”后常用于书名,取可为借鉴之意。【词语宝鉴】   汉语大词典:宝鉴

  • 戴豸

    源见“獬豸冠”。指任御史等执法官职。唐许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诗:“吟诗早得名,戴豸又加荣。”

  • 谢客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谢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南朝宋诗人谢

  • 鱼中尺素

    同“鱼书”。清汪懋麟《凤凰台上忆吹箫.答椒峰见寄》词:“忽接鱼中尺素,临风望,泪点盈眸。”

  • 漏泄春光

    唐.杜甫《腊月》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原指春光通过柳条之色而泄露,后借指男女私情泄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本待要安排心事传幽客,我则怕漏泄春光与乃堂。”述宾 透露春天

  • 甘棠之爱

    《诗.召南.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孔颖达疏:“谓武王之时,召公为西伯行政于南土,决讼于小棠之下,其教著

  • 漆室葵心

    源见“漆室忧葵”。借指忧国之心。宋孔平仲《和经父寄张绩》诗之二:“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学荆山玉泪哀。”

  • 弦奏跃鱼

    源见“瓠巴鼓瑟”。形容音律妙,富有感染力。唐独孤及《李卿东池夜宴得池字》诗:”舞盘回雪动,弦奏跃鱼随。“

  • 素丝千字锦

    源见“织锦回文”。指苏蕙所织回文锦图。宋苏轼《附江南本织锦图上回文原作》诗之二:“红手素丝千字锦,故人新曲九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