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不可语冰

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是北海若开导河伯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对井蛙不能说海如何的大,因为它拘限于废井没有见过海;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冰是什么东西,因为它没有在冬天生活过;对于心中只有歪曲主张的人,也不能对他讲什么道义,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后因以“夏虫不可语冰”比喻人孤陋寡闻,不通晓时务。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主谓对夏天的虫不可以与之谈冬天的冰。比喻见闻短浅,不达时务的人。语本《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手教也。”△常用于指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夏虫不可语寒 夏虫不可言冰。也作“夏虫疑冰”、“夏虫语冰”。


【典源】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译】 井里的蛙不能与它谈大海的事,因为受了地域的局限; 夏天生长的昆虫不能与它讲冰的形状,因为受了时间的限制,偏陋的人不能与他谈论正道,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见闻短浅,无法理喻。

【典形】 虫疑冰、虫语夏时冰、难与夏虫语、夏虫冰、夏虫疑冰、疑冰之虫、休遣夏虫知、冰有夏虫识、夏虫那知冰。

【示例】

〔虫疑冰〕 宋·王安石《同王濬贤良赋》:“谅能学此真寿类,世论妄以虫疑冰。”

〔虫语夏时冰〕 明·徐渭《次许口北招集之作》:“鸿留泥上雪,虫语夏时冰。”

〔难与夏虫语〕 宋·陆游《道室杂咏》之三:“冰霜难与夏虫语,晦朔岂容朝菌知。”

〔夏虫冰〕 清·唐孙华 《早秋杂兴》:“世上竞趋宵蚋火,人间难语夏虫冰。”

〔夏虫疑冰〕 晋·孙绰 《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疑冰之虫〕 唐·王维《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浅智胜疑冰之虫,微戒愈溺泥之象。”


【词语夏虫不可语冰】  成语:夏虫不可语冰汉语词典:夏虫不可语冰

猜你喜欢

  • 五月渡泸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后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 渭与莘

    《史记.齐世家》:“西伯猎,遇太公于渭之阳。”《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钓于渭水之阳,伊尹未遇商汤时耕于有莘之野。两人因遇明主,方得出为执政大臣。“渭与莘”喻志士隐居之

  • 赵杲送曾哀

    同“赵老送灯台”。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二折:“每日家问春梅,无消息,哎!他也恰便似赵杲送曾哀。”【词语赵杲送曾哀】   汉语大词典:赵杲送曾哀

  • 鹤轩

    同“鹤乘轩”。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仕而有愧,鹤轩虎冠也。”【词语鹤轩】   汉语大词典:鹤轩

  • 大舅乱天下

    参见:庾舅

  • 枕戈达旦

    同“枕戈待旦”。《明史.吴良传》:“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见“枕戈待旦”。《明史·张廷玉列传》:“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训将练兵,常如寇至。”【词语枕戈达旦】

  • 蔡女没胡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董祀妻传》:“董祀妻……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

  • 竖起脊梁

    《续传灯录》二二《普鉴佛慈善帅》:“不如屏尽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采,究教七穿八六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佛家语“竖起脊梁”喻振刷精神,担当大事之典。宋.陈亮《龙川集》二

  • 竖子英雄

    源见“广武叹”。喻指为私利而争斗之辈。表示世事虚幻之观。清尤侗《驻云飞.十空曲》:“竖子英雄,触斗蛮争蜗角中。”

  • 僵卧袁安

    源见“袁安高卧”。指居贫而坚守节操的人。宋吴潜《暗香.用韵赋雪》词:“有一种可人,扫了还积。悲饥闭户,僵卧袁安我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