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海为家

四海为家

指萧何对刘邦说:帝王应以整个天下作为家。后以此典比喻志向远大、不恋故土,所到之处均可为家之人。萧何(?——前193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主吏掾(yuàn,院,主管总务、人事,与闻政务)。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军西入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诸将皆忙于分取秦府库财物,萧何却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刘邦被封于偏远的巴、蜀、汉中,与项羽的矛盾激化。萧何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荐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分留守汉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封酂(cuó嵯,治所今河南永城县西北)侯。汉高祖八年(前119年),萧何丞相主持营建未央宫,修建了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汉高祖刘邦从外地作战回来,看到宫殿非常壮丽,生气了,便对萧何说:“天下大动乱,苦战连年,成败尚未可知,为什么修造宫室如此豪华过度呢?”萧何说:“正因为天下尚未安定,才可以乘此修造宫殿。帝王应以整个天下作为家,宫殿不壮丽,就不足以显示威严,而且不可以让后世的建筑规模有可能超过它”。

【出典】:

史记》卷8《高祖本纪》385、386页:“萧丞相营作未央宫(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长安故城内西南角),立东阙(què雀,宫殿前高台建筑物。台上起楼阁,左、右各一)、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国家京城储粮仓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同“汹汹”,动乱)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例句】:

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铭序》:“建都邑,正方位,画崇墉,刳浚洫,必凭天地之险,然后四海为家。” 唐·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4《西塞山怀古》:“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元·汤式《别友人往陕西》:“十年作客,四海为家。”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41回:“但李密身如飘蓬。四海为家,何暇计及家室?”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罗贯中〈风云会〉第一折》:“四海为家,寸心不把名牵挂。” 孙犁《看护》:“我们是四海为家的,我们是以一切人民为兄弟姐妹的。”


偏正 原指四海之内,尽属帝王一家,帝业规模宏大,天下一统;今多指四处奔走,不留恋乡土家园,到处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语本《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郭小川《在大沙漠中间》诗:“他们是~的士兵,过惯戎马生活。”△褒义。多用于描写志在四方的人。→天下为家 志在四方 ↔安土重迁 落叶归根 足不出户


【词语四海为家】  成语:四海为家汉语词典:四海为家

猜你喜欢

  • 椒盘献颂

    源见“椒花颂”。谓新年献祝贺之词。宋卫宗武《满江红.寿野渡》词:“新岁改、椒盘献颂,齐头七十。”

  • 杜预沉碑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沔水又东逕万山北,山上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

  • 景钟铭

    《国语.晋语七》:“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三国吴.韦昭注:“景钟,景公钟。”春秋时,晋将魏颗,战胜秦军,建立功勋,晋景公将战功铭刻在钟上。后遂用

  • 前车

    同“前车之鉴”。清孙枝蔚《咏物体.蝗》:“雨螽于宋灾必记,盖以宋公为前车。”【词语前车】   汉语大词典:前车

  • 干鹊知来

    《淮南子.记论训》:“猩猩知往而不知来,干鹄知来而不知往。”高诱注:“干鹄,鹊也。人将有来事喜忧之征,则鸣。”汉.王充《论衡.龙虚》:“物性亦有自然,猩猩知往,干鹊知来,鹦鹉能言,三怪比龙,性变化也。

  • 交不著

    交往不亲密。清代翟灏《通俗编.交际》:“《刘贡父诗话》:苏子美魁伟,与宋中道并立。宋颖利而幺麽,下际之,笑曰:‘交不著。’盖京师市井语也。”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幺( ㄧㄠ yāo 夭)麽:微小

  • 晏婴近市

    源见“卜市邻”。谓住所狭小简陋,环境不好。北周庾信《小园赋》:“虽复晏婴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

  • 指发

    同“怒发冲冠”。清夏燮《中西纪事.王廷兰致曾望颜信》:“提库中之国帑,惟有伤心;竖城上之白旗,能无指发?”【词语指发】   汉语大词典:指发

  • 命轻鸿毛

    生命轻如鸿毛。比喻死得没有价值。《燕丹子》卷下:“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骈拇枝指

    比喻多余之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骈拇枝指,由侈于性……二意两出,义之骈枝也。 ” ●《庄子·骈拇》: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 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