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白驹空谷”。空旷幽深的山谷。多指贤者隐居的地方。《晋书.龚玄之传》:“夫哲王御世,必搜扬幽隐。故空谷流絷维之咏,丘园旅束帛之观。”【词语空谷】 汉语大词典:空谷
源见“桓公柳”。借指当年所植,现已长大的柳树。唐徐凝《浙东故孟尚书种柳》诗:“不似当时大司马,重来得见汉南春。”
旧称父母居住之地。也借以称父母。唐代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诗:“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词语庭闱】 汉语大词典:庭闱
源见“洛阳耆英会”。指年高德劭的人。宋刘克庄《汉宫春.丞相生日乙丑》词:“洛英蜀客,老成人,几半朝庭。”【词语洛英】 汉语大词典:洛英
同“管窥之见”。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圣作圣述,权衡至精,管蠡浅见,乌足以知之?”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晋书.乐志上》:“上教如风,下应如卉。一人有庆,群萌一遂。”清昭梿《啸亭杂
同“孔子思浮海”。宋苏轼《夜渡海》诗:“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原指词句上的细致斟酌。元代乔吉《小桃红.赠刘牙儿》曲:“含官泛征,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后转而指人迂执而不达事务。元曲《杀狗劝夫》:“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亦用以形容卖弄文才,装腔作势的丑态。《红
见“怒发冲冠”。南朝宋·徐爰《旄头说》:“臣谓壮士之怒,~,义取于此。”
源见“典鹔鹴裘”。形容贫困潦倒。清黄景仁《晓雪》诗:“压篷大雪苦无饮,至今典却相如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