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倒屣延宾

倒屣延宾

同“倒屣迎宾”。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倒屣延宾,辨王生之雅量。”


【典源】 《太平御览》 卷四○七引《后汉书》曰:“肃宗始修占礼,巡狩方岳。崔駰上《四巡颂》,帝叹之。谓侍中窦宪曰:‘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叶公之好龙也。可试见。’骃候宪,宪倒屣迎,笑谓骃曰:‘吾受诏交公,何得薄我哉!’遂揖入也。”《后汉书·崔骃列传》亦载,文大略同,“倒屣”作“屣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今译】 后汉时,肃宗读崔骃所奏的《四巡颂》,赞叹不已。他问侍中窦宪:“你知道崔骃吗?”窦宪答道:“班固几次对我说起,还未见过。”肃宗说:“你喜爱班固而忽略了崔骃,真可谓叶公好龙,应该与之见见。”崔骃前去拜访窦宪,窦宪得知倒拖鞋子急忙出迎。又三国时王粲少有异才,蔡邕非常赏识他。当时蔡邕任左中郎将,才学超卓,德高望重,家中常常宾客盈门。他闻知王粲求见,赶快出来迎接,连鞋都穿倒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主人热情待客,宾主情意相投。

【典形】倒屐、倒凫舄、倒屣、倒屣迎宾、倒屣迎、倒屟、倒迎门屣、登门倒屣、引王、迎君倒屣、倒屣相迎。

【示例】

〔倒屐〕宋·陆游《初夏山中》:“野客款门聊倒屐,溪潭照曩一轩眉。”

〔倒凫舄〕 宋·苏轼《送表弟程交知楚州》:“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倒屣〕 唐·萧颖士《仰答韦司业》之一:“中郎何为惜,倒屣惊坐宾。”

〔倒屣延宾〕 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倒屣延宾,辨王生之雅量。”

〔倒屟〕 唐·皮日休《任诗》:“多君方闭户,顾我能倒屟。”

〔倒迎门屣〕 宋·黄庭坚《送杨驩雁门亲》:“归时定倒迎门屣,问雁安能学度辽。”

〔登门倒屣〕 唐·吴融《偶题》:“贱子曾尘国士知,登门倒屣忆当时。”

〔引王〕 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启》:“延张必于鹜轮,引王终于倒屣。”


猜你喜欢

  • 遗簪堕履

    同“遗簪坠屦”。唐罗隐《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诗之二:“遗簪堕履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见“遗簪坠屦”。唐·罗隐《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词语遗簪堕履】  成语:

  • 蝴蝶庄周

    源见“庄周梦蝶”。比喻事物的虚幻无常。宋陆游《病后晨兴食粥戏书》诗:“蝴蝶庄周安在哉,达人聊借作嘲诙。”

  • 弓剑桥山

    源见“乘龙出鼎湖”。指黄帝陵墓或帝王陵墓。宋林景熙《寄林编修》诗:“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剑桥山落照空。”

  • 鹿登台榭

    源见“鹿走姑苏台”。表示亡国的破败景象。宋杨万里《云龙歌调陆务观》:“只今云散星亦散,也无鹿登台榭羊登坟。”

  • 丝萝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菟丝、女萝均为蔓生,缠绕于草木,不易分开。后因以“丝萝”比喻结为夫妇之典。唐范摅《云溪友议》一:“不念糟糠之情,别倚丝萝之托。”元 柯丹丘《荆钗

  • 青鸾翼

    同“青鸟使”。宋周邦彦《还京乐.大石》词:“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词语青鸾翼】   汉语大词典:青鸾翼

  • 蒸饼十字

    晋代何曾讲究饮食,蒸饼上不裂开作十字形则不食。《晋书.何曾传》:“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拆作十字不食。”

  • 寸长尺短

    《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以“寸长尺短”喻人各有长处和短处。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并列 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则显其长;尺比寸长,但用于更长处则

  • 漉酒陶巾

    源见“酒漉纱巾”。指陶渊明用以漉酒的葛巾。形容旷达的隐居生活。元白朴《朝中措》曲:“任是和羹傅鼎,争如漉酒陶巾。”

  • 红叶留诗

    同“红叶题诗”。宋 吕渭老《梦玉人引》词:“自检罗囊,要寻红叶留诗。”